告别山隔海阻 迎来山海新颜 从福建宁德前往下党采访,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路,穿过一个个狭长的隧道,翻越一座座耸立的大山,真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行车2个多小时,才抵达下党乡下党村。但见薄雾缭绕,翠林如海。鸾峰桥静静矗立在日夜奔流的修竹溪上,街上游人如织、商铺云集,一派静谧富足的山乡景象。 看着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村子,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感慨万千,“路通了,村美了,乡亲富了,下党还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宁德分会场的所在地。今昔对比,恍若梦里。” 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林善传 摄 上世纪80年代建乡之时,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下党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镇。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山高路远,是老下党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痛。一个门口高挂着“幸福茶馆”牌子的院落里,王光朝老人正在热情地招呼游客。他说,过去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进村出村都要爬山,群众最怕的事情有三: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希望下党在脱贫发展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 福建省道S207线闽浙界至寿宁下党段通车现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林善传 摄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天堑变通途,告别行路难。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说,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下,1991年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开通,2020年全长12公里的下党至尤溪段公路通车,去年通往浙江省庆元县的跨省公路通车。现在乡里正在一体推进5条进乡公路、10条进村公路改造升级,乘车到县城从原来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 有了出山路,才有脱贫路。“以前,我们就和井底蛙、笼中鸟一样,看不到天,飞不起来。”王光朝说,“路通了,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大世界。” 作为特困乡村“摆脱贫困”典型,近年来,下党乡致力打造红色旅游新地标,当地以讲好“下党故事”为主线,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小镇,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道路。 如今,“难忘下党”学习教育基地一期、二期项目相继落成,与下党古村隔溪相望。寿宁县委党校副校长吴晓明说,当地整修党群连心路、鸾峰桥、滴水穿石公园等现场教学点,前来考察、研学、游览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去年,培训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师生等5万多人次,游客有50多万人次。随着旅游蓬勃发展,3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做生意,还吸引了200多名返乡和外来年轻人扎根。 “今天来了十多批客人,全国各地的都有。”在“难忘下党”主题展馆内,担当专职讲解员的刘明华擦着汗水说,越来越多人在鸾峰桥上、在“难忘下党”主题展前,或是在党群连心路上,实地感悟下党乡发生的新变化、新故事。 下党的历史性蜕变,成为闽东宁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30多年前的闽东宁德,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天空里,是只“弱鸟”。9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有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中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曾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渴望。 在蕉城区九都镇九仙畲族村,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在蓝天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卫生所、畲族文化活动中心、休闲活动广场、水电路等设施一应俱全。 30多年前,村民大多居住半山腰,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群众对“困于山中、因路而穷”的感受尤为深切。而在当时,九仙村并非孤例,闽东畲族群众近20万人,“逐山林而居”。随后,宁德启动造福搬迁工程,无数个畲族山村告别大山,搬到新居。 连家船民是闽东另一个困难群体,他们曾常年蜷缩在船上狭小空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福建持续开展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住在船上的日子,一家人风雨飘摇,担惊受怕。”下岐村村民江五全说,现在船民有了扎根的土地,大家有了稳稳的幸福。从海上到岸上,变换的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全新的生活图景。 30多年来,宁德累计脱贫77万多人,包括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搬迁近40万人,闽东大地上处处是“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变化。 这是上汽集团福建宁德基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林善传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