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路面平整宽敞,电动自行车都停在智能充电棚里,晚上还有巡逻保安定时巡逻打卡。”今年5月中旬,泉秀街道新秀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君蓉,带着街道物业专班人员走进温陵新城一期小区,迎面遇见正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居民林女士,她笑着搭话:“现在亲戚来串门,都说咱们小区像换了个‘家’!” 作为泉州首批电梯商品房,建于1993年的温陵新城一期曾是城市“标杆”。历经三十年风雨,小区逐渐面临设施老化、管理粗放等问题。在原先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这里启动物业管理“四升一降”专项行动,如今已成为泉秀街道“红色物业”治理的示范样本。 红色引擎驱动 从“无人管”到“有人领”的破局之路 “以前小区矛盾多,关键是缺少主心骨。”郑君蓉回忆,2024年专项行动启动初期,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五位一体”治理专班,由挂点科级干部任组长,整合社区党总支委员、小区在职党员、民警、法官等力量,针对小区业委会缺位、历史积案频发等问题“解剖麻雀”。 组织建设“强根基”。临管会“应急上线”:在业委会筹备期,指导成立了街道首批备案的临管会,吸纳退休教师、退伍军人等7名热心业主,填补管理真空期。党员“亮身份”服务:建立“党员楼栋长”制度,8名在职党员主动认领“文明劝导岗”“安全巡查岗”,每月开展“红色议事日”,累计收集电梯维修、绿化养护等诉求82条。 积案化解“动真格”。针对近两年两户居民因卫生间漏水引发的纠纷,治理专班联合司法所启动“三级调解”:法官现场勘查定损,民警介入调解情绪,党员楼栋长多次上门沟通,最终促成责任方赔偿修缮,困扰双方的“心结”一朝解开。2024年以来,小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居民满意度测评稳定在92%以上。 服务升级“组合拳” 老旧小区的“逆生长”密码 服务标准:从“过得去”到“过得好”。物业团队“换新装”:要求保安统一着装、佩戴对讲机,配备橡胶棍、急救包等装备,每月参加街道组织的安保技能培训;保洁人员实行“网格化”作业,每日对电梯按键、单元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点消毒3次。便民服务“有温度”:在门岗设立“暖心服务站”,提供免费充电、雨伞租借、快递代收等12项服务;社区联合社会组织,为双职工家庭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举办“邻里节”“家风故事会”等文化活动。 停车治理:从“乱停放”到“有序停”。针对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乱象,小区新建标准化充电棚2座,安装智能充电桩60个,可同时满足12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划设机动车停车位100个,喷绘“消防通道禁止占用”标识,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僵尸车”专项清理,释放公共空间200余平方米。 居民自治“生态圈”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角色蜕变 “小区是自己的家,当然要一起管!”临管会副主任感慨道,自2024年启动业委会选举以来,社区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广泛动员,38名党员和热心业主报名参选。街道实行“日交流、周见面”机制,挂点干部每周列席筹备组会议,指导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目前已完成业委会选举及备案工作。 同时,建立“小区议事厅”制度,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召开现场会,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围坐共商治理难题。去年通过民主表决,将小区广告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增设监控设备和电梯维护,剩余资金纳入“小区发展基金”,用于春节亮化、中秋游园等文化活动。 温陵新城一期的蜕变折射出泉秀街道“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逻辑:通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四级组织体系延伸治理触角,聚焦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等痛点实施“微改造”,以临管会过渡、协商议事等机制创新激活自治动能。(泉秀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