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里的大海,千年不老 海湾边的簪花,千年不凋 蟳埔村航拍图(欧阳良鹏 摄) 近日 随着“夜游滨海浪漫线” 免费公交接驳服务的开通 来到泉州市丰泽区 东海街道蟳埔村的游客更多了 蟳埔 位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 古刺桐港畔 因扼守泉州出海口的“海门” 宋元时期便商贸兴盛 明天启七年(1627年) 这里成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 被称为“海丝遗珍” 近年来 蟳埔簪花围在全国走红 各地游客慕名前来 带火了蟳埔村的文旅产业 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实 在这个千年小渔村融汇交织 书写出新的海丝故事 扼守海门 护卫泉邑 蟳埔村背依鹧鸪山 面朝泉州湾晋江入海口 地理位置浑如天然造就 千百年来成为泉州湾的重要门户 渔船驶出泉州湾(陈英杰 摄) 在用石头砌垒而成的 碉堡式建筑上 只见墙上有着 许多瞭望窗与枪孔 据介绍 这里唤作“枪城” 年少时还见过民兵在此训练 据清道光本 《晋江县志·武功志》所载 南宋时泉州发生过 多起海寇扰境事件 明代中后期 倭寇蜂起 泉州海防任务愈发艰巨 蟳埔的海防战略地位 开始被确定并重视 千年来 蟳埔人世代与海共生 传袭着高超的航海技术和 丰富的航海知识 此间 蟳埔村与古代水军将领们的 “情缘”不断滋长 眼下 村中最热闹的打卡点 当数蟳埔顺济宫 走进其间 高悬的“靖海清光”匾额 跃然入眼 下款题 “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立” 相传 施琅曾来此拜问 因此信念倍增 军中士气大振 复台气势如虹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施琅再度来到蟳埔 献上这块匾额 从古至今 从渔村到社区 蟳埔如今仍保有的 地标建筑、民俗民风 都可窥见海洋文明的万般风韵 民俗流传 文化交融 宋元时期 泉州晋江下游一带 曾是中东侨民重要聚居区 独特的地理区域 造就的海丝贸易通道 使得蟳埔村的民情风俗 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 漫步于蟳埔村的小巷 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民居的 外墙颇具特色—— 以蚵壳为主要建材 垒砌而成的墙体 在阳光的映照下 闪烁着银灰色的光泽 宛如鱼鳞般整齐排列 蚵壳厝 “千年砖,万年蚵” 这是沿海民间流传至今的俗语 据介绍 蚵壳厝有很多实用功能 隔音效果好 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 同时其墙体坚固 具有很好的抗风雨效果 千百年来 蟳埔村传承着 向海而生的历史印记 不仅有蚵壳厝 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活在这里的蟳埔女 身穿大裾衫和阔脚裤 盘着头发戴着鲜花做成的花围 海边的蟳埔女(赵建河 摄) 蟳埔簪花围习俗形成于宋元 流行于明清 并延续至今 簪花围与宋元泉州港 香花种植业兴盛的 经济形态息息相关 蟳埔民俗文化 并不局限于簪花围、蚵壳厝 还包含了传统民俗赖以存在的 生产空间和生活方式 千年以来 蟳埔人世世代代行船讨海 男性大多从事 “走船—海上运输” 和“讨海—出海捕鱼” 两种生计 如今 蟳埔码头上的渔业发展 走上新阶段 除了滩涂养殖、水产品加工等 还有连排林立的海鲜酒楼 人气满满 文旅赋能 渔村新生 近年来 蟳埔为中国文化“出海” 添上了一簇繁花 当前 来自蟳埔的簪花 已亮相世界旅游小姐总决赛、 巴黎奥运会、伦敦工艺周等 40多场国内外重大活动 传播至英国、法国、意大利、 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 并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点赞: 簪花很美,泉州很赞 “蟳埔簪花绽放海外风采” 还被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列为 2024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 “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之一 通过“簪花+”模式 簪花之美还融入各行各业 簪花+文创 联名签约匹克鞋业、 嗨玩购服饰等20多家头部企业 研发摆件、冰箱贴 等文创产品200多种 蟳埔文创摆件 簪花+美食 推出泉州“簪花宴” 亮相第三十三届中国厨师节 簪花+科技 上线AI簪花写真体验馆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互动体验方式 簪花+艺术 搭建“影视服务中心+影视基地”平台 小品《蟳埔花开》 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 …… 据悉 “簪花”带动了旅拍、民宿、 酒店、商演等业态发展 拉动消费超50亿元 游客在蟳埔拍照留影 据介绍 蟳埔民俗文化村整体 将列入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划定202亩蟳埔渔村 作为民俗文化保护核心区 规划设计“一街两带三区” 打造中国最美簪花小镇 蟳埔村于今年推出 “十大提升工程” 升级完善蟳埔村的硬件设施 持续推动业态丰富和游客体验感提升 当簪花围的芬芳 飘向更远的地方 那个千年渔港的回响 正变得愈发清晰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