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佑民的泉州真武庙
2017-12-08 18:04:4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始建于北宋年间,已历千年风雨,曾是官方“望祭海神”的场所;历代官员贤达、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楹联和匾额;祭海亦是古代“讨海”之人粗砺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

山门为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傅志雄 摄)

古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出于敬畏自然之心,往往要举办各种祭海仪式,祈求船舶往返平安。宋时,泉州郡守将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重要场所,真武庙于是成为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

讨海为生 风险颇大

泉州地处东南海滨,自古以来,大批生活在海边的泉州人因“海”制宜,“讨海”为生,“以鱼盐为业,而射赢牟息,转贸四方,罟师估人,高帆健舻,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

但经营“海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古代,属于高风险行业,“若微遭倾覆,破产随之”。所以,泉州沿海民众在收成之后,往往“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以此感谢神祇的护佑,祈祷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这其实也是古代民众对生存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相较于内陆,沿海民众更加注重祭拜海神,泉州真武庙便是古代一处祭拜海神的重要场所。

真武庙,位于今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闽书》载,真武庙(殿)建在石头山上,“石头山,与赤城山相连,山尽处有三石杰出,山阴叠石数筍,危如欲坠,寔不可动。目为天石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该庙坐东朝西,依山而建,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有山门、凉亭、大殿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风格。据原东海街道文化站站长、馆员张章明介绍,真武庙是泉郡道教圣地,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之一。

大殿门口有清代翰林庄俊元所撰对联

吞海石碑 彰显气概

真武庙主祀北极玄天上帝(即玄武大帝、上帝公),古称“玄武庙”。据江口码头与真武庙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苏素云称,“玄武”是道教中执掌北方之神,传说他是龟、蛇结合而成的神灵,而龟、蛇又生于水中,所以兼有水神的功能。宋初,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玄武庙改称“真武庙”,玄武大帝亦改称“真武大帝”。

真武庙山门为四柱三间牌楼式,重檐歇山顶,檐下施如意斗拱。山门两边墙壁上分别嵌着砖刻人物画,如太上老君、瑶池王母以及八仙等,栩栩如生。山门柱上有对清代翰林庄俊元手书对联:“仰之弥高大观在上,过此以往联步而升”,寓意深长。山门一侧红砖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蟹龙井”字样,前有一口古井,据悉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李氏妇人发善施舍的水井。

登完庙前石台阶,一块天然巨石映入眼帘,石拱出地,宛如龟背。再看上面是一方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晋江县令韩岳所立的阴刻楷书“吞海”石碑。张章明称,“吞海”意为真武大帝气势可以吞海,它既是古代泉州人征服大海、以海为生的生动写照,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见证,张扬了泉州行船人势可吞海的气概。

庙前石埕竖立着一把石刻“七星剑”,据说那是真武大帝的法器,象征其“武”;另有重檐八角凉亭一座,呈八卦形,犹似真武大帝的印玺,象征其“威”。在庙的周围,还保留着8株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盘根错节,郁郁葱葱,映衬出真武庙的古老与宁静。

大殿神龛内供奉着玄天上帝,两旁侍立“四大元帅”

翰林古联 一语双关

清道光年间,翰林庄俊元还曾为真武庙撰写了一副对联:“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如今,此联悬挂于大殿门口,供往来游人欣赏。张章明认为,这副对联一语双关。一来,“紫帽”、“罗裳”是真武庙面对的两座名山,一“脱”一“抛”,尽显真武大帝的气度,而“不整冠”“亦跣足”则生动描绘出了真武大帝洒脱的形象;此联另有一层含义,即隐射南宋幼主逃难至此的狼狈情景:南宋末年,因元军大举南下,年仅9岁的宋端宗赵昰与弟弟赵昺慌忙南逃至泉州。怎奈招抚使蒲寿庚不愿接纳,拒开城门,幼主一行人流落街头,皇亲国戚们当时是衣冠褴褛、狼狈不堪,后来便在真武庙过夜驻跸,因此,真武庙亦有“圣殿”之称。庄俊元所写的“不整冠”“亦跣足”,同样是在描写当时南宋幼主落魄、可怜的形象。如今,读着这副对联,抚挲庙内旧物,追忆那段历史,不免心生慨叹。

真武殿立面墙壁上的镂空石窗,雕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寓意四方之神灵光普照,保护民众平安。来到大殿正中,举头一看,上方悬挂着鎏金大字“掌握玄机”。据说这四个字原为清乾隆年间提督马负书所题,后人依此镌刻成匾。大殿神龛内供奉着玄天上帝,神像披发仗剑,着黑衣、踏龟蛇、执黑旗,威而不怒,雄视大殿。两旁,持戟握剑侍立“四大元帅”(马光华、赵光明、温峤、关羽),目光炯炯,庄重肃穆。

殿内有众多自古流传下来的签诗

江口码头 历史遗存

真武庙的山下,古有法石港,位于晋江流域的出海口,是中外商人会集之地。张章明指出,宋元时期,法石港航海业和造船业都非常发达,沿江码头众多,如今仅存的是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合称为“江口码头”。

美山码头始建于宋代,是古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2003年经过考古发掘,其成果表明,美山码头遗址也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历史遗存为宋元时期的,而晚期遗存时间下限不晚于清初。据文献记载,清初泉州海关的法石口所曾设立于此。可以推断,发掘发现的清初遗存应是配合这一历史事件而增修建设的。

文兴码头亦始建于宋代,也是沿江集群商业码头之一。码头岸边立有残石塔——宝箧印经塔一座,当地人称为“四面观音塔”。残存的塔身两段均属花岗岩,表面呈黄褐色。两段均呈方形,系分别雕凿后再行衔接。上段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四面各阴刻一字“佛”、“法”、“宝”、“僧”。

“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构造科学,历久耐用,是宋代码头建筑的珍品,它们与地处海口的石湖等诸码头,一齐构筑了泉州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出泉州港宋元时期繁荣的独特风貌。”

“吞海”石碑为明朝晋江县令韩岳所立

祭海仪式 祈福于民

江口码头(即文兴码头、美山码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一直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为祈求商舶往返平安,宋时泉州郡守就将真武庙作为望祭海神的胜地。据《泉州府志》记载:“玄武庙,在郡东南石头山,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据载,宋代泉州郡守每年要两次率官员到这里举行祭海仪式,祈求玄武大帝庇佑。端午前后的“回舶祭海”、秋冬时节的“遣舶祭海”,被当作固定的官方祭祀来操办。

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亲自撰写的《真武殿祝文》尚存,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佐证。《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西山文集·卷五十三》有“真武殿祝文”,文称:“于皇上圣威,神在天诞,降福泽于民,俾有宁宇。某之祗事,为日久矣。叨恩分阃,而灵宫在焉。涖事之初,敬伸谒欵。江湖之间,沴气易作,尚惟慈悯,弭于未然。区区之诚,仰蕲昭鉴。”泉州太守亲自向神灵祷告,一方面体现对祭海仪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泉州海外贸易迅猛发展的态势。

真武庙因其所据有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神性,在泉州备受认可,玄武大帝被尊为海神。真武庙是泉州海神信仰的重要史迹,见证了泉州港繁荣时期中国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和海洋观。大海的阴晴不定,让收获和风险并存,古人唯有借助“神力”来提升在海上冒险的勇气,这是靠海生活之人坚强粗砺的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

历代官员贤达、文人墨客为真武庙留下了许多墨宝、楹联和匾额等人文景观,既可供后人品味、欣赏,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少佐证。值得一提的是,真武庙还有着一段红色的革命历史记忆。据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紧邻真武庙的西北边有个法江小学,真武庙的部分厢房也为学校所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石狮永宁人),接受党组织的安排,来到法江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就住在真武庙的厢房内。他指导学生成立自治会,还创办了《萌芽》刊物,对当时的学生和进步青年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影响。

随着闽南华侨移居南洋,众多泉州民间信仰也随之传播到了东南亚,这其中就包括玄天上帝信仰。泉州海交馆专家李玉昆曾表示,印尼雅加达丹绒玄天上帝庙就是清代侨居印尼的泉州人修建的,庙中有楹联:“尺剑除邪魔,特表奇勋振泉郡;寸志护民物,宜兴禋祀昭吧邦。”

(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郑冰芳 文/图(除署名外))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 泉州市丰泽区融媒体中心 地址:泉州市津准街31号
  •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0595-22505096
  •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5-22505995 举报邮箱:fzqwxb@163.com
  •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泉州市丰泽区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